瓷帽筒
2018-04-25帽筒,也称“官帽筒”, 是清代官员放置花翎顶戴用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的用途也渐渐发生了变化,成了搁置鸡毛掸、尺、小画轴等物件的装饰品。 帽筒创造于清代嘉庆年间,鼎盛于晚清乃至民国,是传世较多的瓷器之一。在清代,官员都是斗笠形花翎顶戴,休闲放置时为防变形,就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帽筒”这种器具。其形制有圆筒、四方、六方和八方;工艺有镂孔、堆塑等;装饰有青花、粉彩、金彩、色釉、浅绛、矾红等;图案有人物、山水、花鸟、八宝博古图等;质地以瓷为多,兼有木、玉等。
平度市博物馆馆藏一对清代晚期瓷帽筒,景德镇出品,60年代征集于民间。金钱戏蟾帽筒,高28.6厘米,直径12厘米,瓷胎色、质细白纯净,胎体细腻、厚重,沿口描有一道粗线金边,上绘有民间神话故事“金钱戏蟾”,亦即“刘海戏金蟾”。题款临清代大书法家赵之谦笔意,笔力遒劲,婉转圆通。 刘海,为传说中的仙童,手里舞着一串钱,戏耍金蟾,是传统文化中的“福神”。金蟾为仙宫灵物,古人以为得之可致富。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表示财源广进,大富大贵之意。
人物咏春帽筒,高28.6厘米,直径12厘米,胎质细腻,纯白如玉。沿口描有两道细线金边,上绘仕女、男子四人,身后桃红柳绿,春光无限,人物静穆安祥,似在倾心交谈。馆藏的这两件帽筒图案皆为人物,十分精美,为帽筒中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