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研究

石龟趺
2018-01-24

龟趺,又名赑屃、霸下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大山兴风作浪后被大禹收服,为夏禹立下汗马功劳。大禹治水成功后,就功绩记在巨石上命其负。因它能驮重,所以,以后的石碑多由它背。霸下和龟十分相似,形制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背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为中国四灵之一

平度市博物馆馆藏元代石龟趺,2002年出土于市区中心地段,根据龟趺出土的位置,与道光《重修平度州志》城池图中文庙位置相吻合,证实龟趺应为文庙驮碑之物。龟趺花岗岩质地,长265厘米,高97厘米,宽155厘米,龟体由一整块花岗岩石雕凿而成 ,重达9吨。龟趺头部向前昂起,鼻孔扩张,耳廓打开,眼睛圆睁,嘴角紧闭 ,露出两只虎牙,似嗔似笑,表情憨厚温顺,一副任劳任怨神态。龟趺背部刻六角型甲片,中间凿一方槽,长92厘米,宽36厘米,深36厘米,用来树碑,四龟足寥寥几凿,即表现得惟妙惟肖。龟趺造型浑朴,体态丰腴,线条明快,雕刻手法简洁,是一件难得的石雕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