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平度市市区徐州路中段,1989年被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青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 “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班固《两都赋序》中曾记载:“京师修宫室,后城隍”。古人认为凡是与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使城隍逐步演变成为地方守护神。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并列入国家祀典。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为 “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明太祖正式下旨封城隍为王,并按行政区划将城隍等级制,自此,城隍由自然神演化成为人神,在统治者及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又一次被提升。
随着城隍的历史发展和演变,城隍庙在平民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决非一般庙宇可比,其香火之盛,也在其它庙宇之上。据道光《重修平度州志》记载,城隍庙始建于元代,至明代初期只有大殿两座,后经明、清两代数次重修,增筑了山门、两厢、主持住房等建筑,成为一座占据州城南一隅的大型庙宇,直到民国初仍保留着昔日的盛貌,香火一直很盛。民国期间,当局废庙宇、毁神像,从此,城隍庙就仅存一座大殿了。目前的城隍庙大殿,仿宋代建筑格式,古朴浑厚,雄伟庄重。大殿属单檐歇山式,垂脊长,戗脊短,花山大,屋顶重心下移,有泰山压顶浑然不动之姿,又给人以庄重之感;单调中透灵动之势,古朴中显精巧之形。进入大殿,雕梁画栋,气势森严,两根高大石柱上镌刻清平度知州舒士贵于康熙四十九年九月所撰书的一幅长达七十四字楹联:“神德洋洋数百里土地人民於焉司命愿十雨五风疆域内岁时永熙造福黎庶便是效灵社稷”;“明威赫赫几千般机关巧诈到此何凭看彰善弹恶幽冥中毫厘不爽思量身后应须检点生前”。楹联正楷书写,遒劲有力,对仗工整,平仄讲究,至今清晰如初,为大殿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