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象耳蒜头瓶
2018-01-25蒜头瓶, 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系常见的一种瓷瓶式样,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因瓶口似蒜头而得名。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流行于明清,以景德镇窑制品为多见,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品种。明代晚期到清代早期蒜头瓶趋于简化,口部已无蒜头形制,但器形高大,以青花五彩为多见。清代蒜头瓶的器形趋于小巧、细长、轻盈、秀美。
平度市博物馆馆藏清代中期象耳开片青花蒜头瓶,60年代征集于民间。瓶高57.5厘米,腹径26厘米,口直径15厘米,底直径17厘米。蒜头状口沿,罐式瓶腹,下胫内收,覆喇叭口底。底部皆施釉开片,开片大小适中。颈下部镶一圈“铁骨泥”,并刻划鱼鳞般装饰花纹,两边以象鼻作耳。铁骨泥,是一种以钴、锰、铁为着色剂,烧成后呈深褐色或黑色的装饰材料,古朴典雅,稳重朴实。瓶身通体画一高大梧桐树,树下点缀翠竹山石,画工潇洒随意,自然质朴。瓶胎质地细密,釉色青亮润丽,造型规整饱满,青花沉稳淡雅。蒜头瓶由于造型独特,深受文人士大夫的赏识,视为珍奇。